2025年10月最新【TOEFL正式考題回顧】岩漿與地質結構再成熱門主題

這次分享考情的考生是一位全職備考的學生,目標是申請美國大學。由於申請的校系普遍要求托福總分達 100 分以上,他決定利用這段時間全心準備,挑戰自己的第一次正式托福考試。考生在短短一個月內密集練習,希望在申請季開始前先達標,為後續申請流程爭取更多彈性。

托福寫作

Task 1 整合型寫作

主題:利用藥用細菌清理油汙

(Using Medicinal Bacteria to Clean Oil Spills)

文章重點

文章介紹了一種創新的環保方法,主張透過使用特定的藥用細菌(medicinal bacteria)來分解(break down)和清理油汙(clean oil spills)。這些細菌能有效分解石油中的有害成分(decompose harmful components in oil),從而減少長期環境破壞,並加速生態系統恢復(accelerate ecosystem recovery)。文中強調,這種生物修復法(bioremediation method)比傳統化學清理更環保(environmentally friendly)且成本較低(low-cost),因此具有高度應用潛力。

演講重點

教授對此方法提出質疑,指出雖然理論上可行,但實際上存在多重問題:

  1. 生態失衡(ecological imbalance):教授指出,這些細菌可能會在污染區域長期存在並變得主宰(dominant),導致原有生態中的生物被排擠,進而破壞生物多樣性(disrupt biodiversity)。
  2. 富營養化問題(eutrophication issue):為了讓細菌快速繁殖,通常需要額外添加營養素(nutrients)。這些營養素也會促進其他植物或藻類過度生長,導致水體富營養化(nutrient overloading),反而對環境造成二次破壞。此外,細菌死亡後會產生新的生態負擔(ecological burden)。
  3. 經濟與管理後果(economic and regulatory consequences)教授指出,若這種清理方式被視為低成本(low-cost)解方,可能使企業與政府忽視油汙預防(neglect prevention),導致洩漏事件更頻繁(more frequent oil spills)。

題目翻譯

請總結教授在講座中的觀點,並說明這些觀點如何反駁閱讀文章中的主張。

作答策略

開頭段落 (引言 introduction)

  • 可先指出文章主張藉由藥用細菌清理油汙是一種有效又環保的策略;然而,教授提出反駁,認為此方法可能導致生態失衡與政策誤用。

主體段落(body paragraphs)

  • 第一段:文章強調細菌能促進生態恢復,但教授指出細菌可能成為優勢物種(dominant species),造成生態失衡。
  • 第二段:文章主張該方法環保,但教授說明額外的營養添加會引發富營養化(eutrophication)問題,影響水質與生物生態
  • 第三段:文章提及成本低是優點,但教授警告這可能削弱防範油汙意識(awareness of oil-spill prevention),導致更頻繁的環境事故。

Task 2 學術討論寫作

主題:5 至 18 歲學生是否應該參加戶外課程

(Outdoor Classes for Students Aged 5–18)

教授提出問題:學校是否應該讓 5 至 18 歲的學生參加戶外課程(take outdoor classes),以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learning motivation)與身心發展(overall well-being)。

學生 A 的觀點:支持 

  • 學生 A 認為戶外課程非常有益。戶外學習能幫助學生更深入地了解自然環境(gain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nature),並提升他們對生態保護的關注與責任感(environmental awareness and responsibility)。

學生 B 的觀點:反對

  • 學生 B 則持反對意見。她認為戶外課程容易分散注意力(cause distraction),導致學生學習效率下降(lower academic efficiency)。

 – 開頭段落

  • 先引出問題「學校是否應該推行戶外課程」,並說明這項議題涉及教育效果(educational effectiveness)。

 – 主體段落

  •  第一段:介紹學生 A 的支持理由,強調戶外課程對生態教育與心理健康的好處。
  • 第二段:呈現學生 B 的反對立場,指出實務執行上的干擾。

 – 結論段落

  • 總結雙方觀點:學生 A 注重探索與成長(exploration and growth),學生 B 關心專注與安全(focus and safety)。
  • 個人立場可採折衷觀點:學校可鼓勵而非強制戶外課程,並透過混合教學模式(hybrid learning approach),將課堂理論與戶外體驗結合,既能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也能兼顧學習效率與安全管理。

托福口說

Task 1 獨立型口說

題目重點:校園汽車租賃計畫

(Car Rental Program)

校園汽車租賃計畫允許學生短期租借汽車以處理個人事務或外出旅行。是否認為這項新計畫對學生有幫助?請說明理由。

作答策略

決定立場

  • 選擇贊成或反對,並明確表達立場,避免模糊回答。

準備理由與具體例子

 – 如果選擇贊成

  • 便利性:學生能臨時處理個人事務(handle personal errands)或短期出遊(go on short trips)更方便。
  • 時間管理:不必依賴公共交通(public transportation),節省時間。

 – 如果選擇反對

  • 成本與責任:租車費用與保險(rental fees and insurance)會增加學生負擔(financial burden)。
  • 安全疑慮:部分學生缺乏駕駛經驗(lack driving experience),可能增加事故風險(risk of accidents)。

建議作答結構

開頭表明立場 → 提出兩個理由(便利性與時間管理/成本與安全)→ 提出例子支持 → 總結

Task 2 整合型口說

主題:圖書館是否應該開放 24 小時

(Should the Library Be Open 24 Hours?)

閱讀內容

一份學生提案建議學校在期末考期間實行 24 小時開放(24-hour opening)的圖書館制度。理由包括:

  • 學生在考前需要更多讀書時間(more study hours),現行時段無法滿足需求。
  • 為減少校方經費壓力,建議使用者支付部分費用(students pay part of the cost)

聽力內容

男學生反對這項建議,提出兩個主要理由:

  • 不健康的學習習慣(unhealthy study habits):他認為若圖書館全天開放,學生反而會熬夜(stay up late),養成不良作息,長期影響健康。
  • 收費不公平(unfair fee policy):並非所有學生都會使用這項服務,尤其主要使用者是研究生(graduate students)。讓全體學生共同分攤費用(share the cost)是不合理的。

題目重點

學校收到提案,建議圖書館期末考期間 24 小時開放。男學生反對,請說明他的理由。

作答策略

  • 開頭:提及學校收到延長開放時間的提案。
  • 主體段落一:男學生認為這會鼓勵學生熬夜(encourage staying up late),影響健康。
  • 主體段落二:他指出收費方式不公平(unfair payment system),因為並非所有學生都受益。

Task 3 整合型口說

文章重點:語言學習中的類化

(Generalizing in Language Learning)

文章重點

文章介紹兒童語言學習中的「類化(generalizing)」現象。一開始,兒童傾向認為某一字只對應單一物品(one word for one object), 尚未理解詞彙可以套用到同類事物(similar objects)。隨著語言能力發展,他們才會逐漸將詞彙泛化(apply words more broadly)。

聽力重點

教授舉例說明他三歲女兒的例子:當女兒第一次學會 “train” 這個字時,她只把家裡看到的那台火車當作 “train”。後來出門看到其他火車時,她並不認為那些也是 “train”。
教授用這個例子說明兒童在早期語言學習階段會有侷限性理解(limited understanding),隨著經驗累積,才會開始正確進行類化(generalization)。

題目重點

請用教授的例子解釋「語言學習中的類化(generalizing)」這一概念。

作答策略

  • 開頭:定義 generalizing 是兒童將詞彙套用至更多同類事物的過程。
  • 主體段落一:文章說明兒童初期傾向只對應單一物品。
  • 主體段落二:教授以他女兒學 “train” 的例子說明兒童如何從狹義理解逐步擴展。

Task 4 整合型口說

演講重點:海洋生物對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

(Marine Organisms’ Adaptation to Environmental Changes)

聽力內容

 教授介紹海洋生物如何適應快速變化的環境,舉了兩個例子:

  1. 小型甲殼類動物(small crustaceans):能調節體內離子濃度(ion concentration)來適應海水鹽度變化(salinity changes),因此能在潮間帶(intertidal zones)等極端環境中生存。
  2. 珊瑚礁(coral reefs):當海水溫度上升時,會與不同種類的共生藻類(symbiotic algae)建立新關係(form new relationships),以提升耐熱性(heat resistance)。

題目重點

請根據教授的講解,說明兩種海洋生物如何適應環境變化。

作答策略

  •  開頭:概述教授討論海洋生物適應環境變化的主題。
  • 主體段落一:說明甲殼類動物如何透過調節離子濃度生存於不同鹽度環境。
  • 主體段落二:描述珊瑚礁如何改變共生藻類以抵抗高溫。
2025年9月托福機經真題考情回顧

托福閱讀

第一篇文章:博物館燈光對展品保存的影響

(Lighting in Museums and Its Impact on Exhibits)

  • 光線敏感性(light sensitivity)文章說明許多藝術品(artworks)和織品(textiles)對光線極為敏感,長期暴露在光下會導致顏色褪色(color fading)與材質劣化(material deterioration)。
  • 照度控制(illumination control):文中提到光照強度以 LUX 或 LUMEN 為單位,並指出一般環境照度約為 150 LUX,而部分博物館會將照度嚴格限制在 50 LUX 以下,以避免展品受損。
  • 損害機制(damage mechanism):作者指出,不論光線強弱(intensity),只要有光,就會造成不可逆損害(irreversible damage)。

第二篇文章:冰河時期動物的遷徙行為

(Migration of Ice Age Animals)

  • 氣候背景(climatic background)描述冰河時期(Ice Age)全球氣溫顯著降低(significant temperature drop),大量水源結冰(water frozen into glaciers),導致海平面下降(lower sea levels),出現陸橋(land bridges),這些地理變化使得動物能夠從亞洲遷徙到北美(migrate from Asia to North America)。
  • 研究方法(research methods):學者透過化石分布(fossil distribution)、牙齒同位素分析(tooth isotope analysis)以及DNA 證據(DNA evidence)來重建動物的遷徙路線(migration routes)。
  • 遷徙動機(migration motives):長毛象(woolly mammoths)與古代野牛(ancient bison)進行長距離遷徙是為了尋找穩定的食物來源(stable food sources)與適宜的棲息氣候(suitable climates)。

托福聽力

▼ 校園對話 ▼

第一篇對話:學生與同學討論學生劇場籌備會議

(Student Theater Meeting Discussion)

  • 女生提到她剛參加完理論社(Drama Theory Club)的會議,主題與即將舉辦的學生劇場(student theater production)有關。
  • 會議中討論了劇本選擇(script selection)與舞台設計(stage design)的方向,並強調要讓演出不只是娛樂(entertainment),還要能呈現社會議題(social themes)。

第二篇對話: 學生向教授說明作業延交原因

(Explaining a Late Assignment Submission)

  • 學生主動前來向教授解釋,他因身體不適(illness)錯過了上週作業的截止日期(deadline)。他出示了健康中心(campus health center)開立的診斷證明(medical certificate)以證明請假正當性。教授理解他的情況,提醒學生即使因病缺席,也應在未來主動聯絡(contact)教授,避免延誤影響成績。
▼ 課堂演講 ▼

第一篇演講:岩漿在地殼中的運動與地質構造形成

(Movement of Magma and Geological Formations)

  • 教授解釋岩漿(magma)如何在地殼(Earth’s crust)中流動與冷卻(flow and solidify),形成不同的地質構造(geological structures)。
  • 岩漿的壓力變化(pressure changes)與密度差(density differences)會導致其向上推擠(upward movement),最終形成火山通道(volcanic conduits)或岩脈(dikes)。

第二篇演講:腔腸動物的身體構造與中膠層

(Cnidarians and the Mesoglea Layer)

  • 教授介紹腔腸動物(cnidarians)的基本身體構造(body structure),包括水母(jellyfish)與海葵(sea anemones)。 他說明這些生物具有兩層主要組織(two main tissue layers):外胚層(epidermis)與內胚層(gastrodermis),中間夾著稱為中膠層(mesoglea)的膠狀物質(gelatinous substance)。中膠層能維持身體形狀(maintain body shape)並協助浮力控制(control buoyancy),使牠們能在水中穩定漂浮。

第三篇演講:表層與深層洋流的形成機制

(Surface and Deep Ocean Currents)

  •  教授比較了表層洋流(surface currents)與深層洋流(deep currents)的形成機制。
  • 表層洋流主要由風力(wind force)與地球自轉(Earth’s rotation)所驅動,而深層洋流則由海水溫度(temperature)與鹽度(salinity)造成的密度差(density differences)所推動。

菁英線上英文課程
https://www.language-center.com.tw/english-online/index.html

英語文法【魚骨拆解術】線上課程
https://grammar.language-center.com.tw

菁英國際,讓人生開始不一樣
Website:https://www.language-center.com.tw/
Contact Us:0800-090-800
LINE Chat:https://lin.ee/Xa3SU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