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分享的這位高二學生是首次報考托福,目標是申請英美的大學,期望能取得115分。他僅用數個月以自學準備,在學校的模考成績約100分。他在口說時容易緊張;寫作方面則因缺乏老師回饋,較難找出盲點。他也鼓勵把握外部評分的機會,透過不斷練習來精進實力,為實現出國留學的夢想奠定基礎。

- Posted in
2025年5月最新【TOEFL正式考題回顧】聽力重現生物共生關係考題
托福寫作
Task 1 整合型寫作
主題:近兩萬年來人類大腦體積減少約 30%
文章探討近兩萬年來人類大腦體積減少約 30% 的可能原因,提出三項解釋:
- 論點 1:氣候變暖導致人類體型變小,進而使大腦體積縮小。(smaller body size due to warmer climate.)
- 論點 2:遠古人類改為低蛋白飲食,不利於大腦發育。(lower protein diet in early humans.)
- 論點 3:現代人肌肉量減少,而肌肉與大腦活性有關,因此導致大腦萎縮。 (reduced muscle mass reduces brain activity.)
演講重點:教授逐一反駁文章中的三點推論,認為這些說法缺乏直接證據與時間吻合性
- 反駁 1:過去兩萬年氣候與體型變化並無直接關聯,缺乏明確的因果證據(causal evidence)。
- 反駁 2:穀物(grains)為主的飲食只在少數地區(如澳洲、南非)出現較早,多數地區是近期才轉換,因此時間點並不符合。
- 反駁 3:雖然肌肉量略減,但減幅有限,不足以對大腦體積造成重大影響。
題目翻譯
請根據講座內容,說明教授如何反駁文章中關於人類大腦體積縮小原因的三個論點。
作答策略
開頭段落(引言)
- 目的陳述:簡要介紹文章提出人類大腦縮小的三個可能原因,並引入教授對此提出的反駁立場。
主體段落(每個用途一段)
– 論點 1(氣候變暖與體型縮小)
- 文章觀點:溫暖氣候有利於體型小的人類存活,而體型小通常伴隨較小的大腦,因而導致大腦體積縮小(reduced brain volume)。
- 講座反駁:教授指出,考古與人類學資料中並未觀察到氣候變化與體型縮小的直接對應關係(direct correspondence),因此無法證明這是導致大腦變小的原因。
– 論點 2(飲食變化影響大腦發育)
- 文章觀點:早期人類轉向穀物為主的低蛋白飲食(low-protein diet),導致大腦所需營養不足,影響發育。
- 講座反駁:教授指出除了澳洲與南非地區外,其他地區在近期才出現主食以穀物為主的飲食型態(dietary patterns),與大腦體積縮小的時間點不符。
– 論點 3(肌肉量減少導致大腦活動下降)
- 文章觀點:過去人類肌肉量較高,維持較多的大腦活動;現代人肌肉減少 (muscle loss),導致大腦萎縮。
- 講座反駁:教授承認肌肉量略為下降,但變化幅度不大,難以構成影響大腦體積的主要因素。
結論段落
- 教授逐一駁斥文章中提出的三項原因,包括氣候、飲食與肌肉變化,並指出時間點不符或缺乏因果關係。整體而言,教授認為文章對人腦體積縮小的解釋過於武斷 (too arbitrary),缺乏有力證據支持。
Task 2 學術討論寫作
主題:廣告中由名人代言與一般人代言哪一種更有效
探討廣告中由名人代言與一般人代言哪一種更有效。學生需回應教授提問,分析不同代言人對消費者信任度、品牌形象與廣告效果的影響,並表達自己支持哪一種代言策略。
– 教授重點
教授說明,企業在製作廣告時常會考慮找誰代言 (spokesperson),而這個決定會直接影響廣告的效果。他鼓勵學生思考名人(celebrity)與一般人代言在吸引力(appeal)、說服力(persuasiveness)與觀眾連結感(sense of connection)方面的差異,並指出沒有「唯一正確」的答案,而是應視情境而定。
– 學生 A 重點
學生 A 支持由一般人代言,認為這樣更容易引起觀眾的共鳴 (resonate with the audience)。因為觀眾在看到與自己相似的普通人時,更容易相信廣告訊息,也比較容易想像自己使用該產品的情境。這種「真實感」(sense of realism)有助於建立品牌信任與消費者忠誠度。
– 學生 B 重點
學生 B 支持名人代言,主張名人的曝光率與魅力 (exposure and appeal) 能迅速吸引觀眾注意,尤其在競爭激烈的廣告市場中,更能使品牌脫穎而出 (stand out)。名人形象若與產品定位一致,也能加強品牌價值感與認同感,促進產品銷售。
– 開頭段落(引言)
- 目的陳述:引入廣告代言策略的討論,說明這是行銷與心理學(marketing and psychology)領域中常見的分析主題。
- 問題重述:指出學生將比較名人代言與一般人代言的效果,並探討何者對消費者影響更大。
– 主體段落一(學生 A 的觀點)
- 觀點陳述:學生 A 認為一般人代言更有效。
- 論據發展:強調一般人形象更貼近大眾,能激發觀眾共鳴與信任感,使人們覺得產品真實可用;這種特質將能夠提高說服力,也容易轉化為購買行動 (conversion into purchasing behavior)。
– 主體段落二(學生 B 的觀點)
- 觀點陳述:學生 B 認為名人代言更具吸引力與影響力。
- 論據發展:指出名人本身具有強烈的知名度與社會影響力,可快速抓住觀眾目光,特別是社群媒體世代更關注偶像言行(celebrity behavior and speech)。
– 結論段落
- 總結主要觀點:回顧兩位學生的立場,一方重視一般人帶來的親和力與信任感,另一方則看重名人吸引注意與強化品牌的能力。
- 個人意見:可以提出不同產品類型可能適合不同代言策略,例如日用品可用一般人創造親切感(create a sense of familiarity),而奢侈品或新產品則可透過名人迅速打開市場;強調應根據行銷的目標受眾(target audience)的需求靈活選擇。
托福口說
Task 1 獨立型口說
題目重點:你是否同意我們應該歡迎新鄰居?
(Do you agree or disagree that people should welcome new neighbors?)
請說明你的觀點,並提供支持該論點的理由。
作答策略
決定立場
- 首先,選擇你是否贊成歡迎新鄰居。如果你同意,思考熱情迎接鄰居 (warmly welcome neighbors)將會如何促進社區關係、建立安全感;如果你不同意,則可提出個人隱私或文化差異 (cultural differences)可能讓熱情行為變得不適當的理由。
準備理由與具體例子
– 如果你同意歡迎新鄰居
- 建立社區歸屬感(building a sense of community):歡迎新鄰居有助於建立信任與歸屬感(build trust and a sense of belonging),使社區成員之間更友善、有凝聚力(sense of unity)。
- 提升安全與互助氛圍 (promoting safety and cooperation):彼此認識後,鄰居更願意互相幫助,例如代收包裹(receive packages on behalf of others)或在緊急情況下協助照顧孩子。
– 如果你不同意歡迎新鄰居
- 尊重隱私與文化差異 (respecting privacy and differences):有些人可能來自較保守或低調的文化背景,太熱情的迎接反而讓對方不自在。
- 避免尷尬或誤解 (avoiding awkward situations):不熟悉彼此生活方式或語言時,強行互動可能導致誤會。
Task 2 整合型口說
學校公告重點:學校宣布健身中心的開放時間將從原本的晚上11點提前至晚上9點結束
- 原因一:晚間使用人數較少,因此晚間營運造成資源浪費(waste of resources)
- 原因二:管理人員難以輪班至深夜(work late-night shifts),早點關閉可減輕員工負擔。
男學生對此公告表示反對,並提出兩個主要理由
- 反對理由一:限制學生健身時間——他認為許多學生白天課程滿檔(fully booked schedule),只有晚上才有時間健身。若提前關閉,這些學生將無法保持規律運動(regular exercise),影響健康。
- 反對理由二:忽略學生需求的多樣性——他指出學校應該提供更多彈性選項 (flexible options),而不是過於極端地(in an overly extreme way)縮短時間,應設法找到平衡,例如安排輪班人力 (shift-based staffing),或者是採取在部分時段自助開放。
題目翻譯
學校宣佈健身中心營運時間將提前結束,請描述男學生對此政策的看法,並解釋他提出的理由。
作答建議
理解題目內容
- 先理解公告的核心內容——健身中心開放時間提前關閉,以及學校提出的兩個主要理由:節省成本與減輕人力負擔 (cost-saving and reduced staffing burden)。
- 接著掌握男學生的立場:反對政策 (oppose the policy),並強調學生晚間運動的需求被忽略。
組織回答結構-開頭
- 簡要介紹學校公告內容與男學生的反對立場。
組織回答結構-主體
- 第一部分:說明男學生的第一個反對理由,指出白天課程繁忙使得許多學生只能晚上運動,時間縮短將嚴重影響他們的健身安排與健康(fitness routines and health)。
- 第二部分:闡述第二個理由,強調學生需求多樣化,學校應尋求彈性方案,例如輪班制(shift system) 或非高峰時段 (off-peak hours)開放部分設施,而非簡單地提前關閉。
結尾
- 總結男學生的觀點,強調他認為學校應以學生需求為核心設計政策,而非僅考慮成本問題。
Task 3 整合型口說
文章重點:「耐受型生態型」(stress-tolerant ecotype) 的概念
文章介紹了「耐受型生態型」(stress-tolerant ecotype)這一生物學概念,指的是某些植物在面對惡劣環境變化時,能夠發展出特殊的適應能力 (adaptability),進而在不利條件下生存。當這些植物長期處於污染或極端氣候等壓力中,它們可能會逐漸進化出一種能對抗環境壓力的生理特性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並將這些特性遺傳給下一代。隨著時間推移,這樣的改變可能導致產生一個具備明顯差異的新物種。
演講重點:
- 教授舉了一個植物適應污染環境的實例,藉以說明「耐受型生態型」的形成。
植物種類:一種植物原本生活在正常土壤中,但當該地區土壤受到銅污染 (copper contamination)後,該植物開始出現改變。 - 適應過程:這種植物逐漸進化出能夠抵抗高濃度銅污染(high concentration copper pollution)的特性,成為對污染具有耐受性的生態型。
題目翻譯
文章與教授都提到「耐受型生態型」,請解釋這一概念,並說明教授如何透過植物的例子來支持這一概念。
作答策略
理解題目內容
- 清楚理解「耐受型生態型」的定義,即植物因環境壓力進化出特殊適應能力,並能將這些能力遺傳下去。
- 掌握教授的例子:植物在銅污染的土壤中生長並適應環境,最終產生後代也能在相同條件下生存。
組織回答結構
- 開頭:簡要定義「耐受型生態型」,指出它是植物對惡劣環境的長期適應與遺傳演化 (genetic evolution) 的結果。
- 主體段落一:描述閱讀中介紹的概念,強調環境改變會迫使植物進行適應與調整,並逐漸產生遺傳變異(genetic variation)。
- 主體段落二:說明教授的植物例子,具體指出該植物如何逐步適應銅污染的土壤,以及它的後代如何也具備相同的耐受能力,從而成為新的生態型。
- 結尾:總結這一例子如何體現「耐受型生態型」的概念,並強調這種生態型對植物生存與演化(plant survival and evolution)的重要性。
Task 4 整合型口說
演講重點:一種稱為「大量繁殖以降低個體風險」的繁殖策略
教授介紹了動物在獵食者壓力下所採取的一種繁殖策略,稱為「大量繁殖以降低個體風險」(mass reproduction to reduce individual risk)。當動物面臨高度的捕食風險時,有些物種會發展出一次產下大量後代的繁殖方式,以增加物種延續的機率。教授以一種生活在地底的動物為例,牠們雖然個體本身沒有牙齒、防禦能力差,體色鮮艷、聲音吵雜,容易被獵食者發現,但因為一次產下數百個幼體,即使多數被吃掉,仍有少數能成功存活、成長並繼續繁衍。
題目翻譯
說明教授介紹的在獵食者壓力下動物所採取的繁殖策略,並以演講中的例子加以說明。
作答策略
– 引言:說明動物在面臨獵食威脅時需要發展特定的生存與繁殖策略。
– 主題句:指出演講中提到的主要策略是「大量繁殖」,以增加後代存活的機率,即使面臨高風險的捕食壓力 (predation pressure)。
- 個體脆弱但繁殖量大:教授提到這種動物個體缺乏防禦能力 (lack of defensive ability),例如沒有牙齒、體色鮮豔、聲音吵雜,這些特徵使牠們在自然界中容易被獵食。
- 地底孵化 (subterranean incubation)與物種延續 (species survival):這些動物的後代通常出生於地底,雖然大多數可能會被獵食者吃掉,但仍有部分能夠成功存活。
– 總結:這種「以量取勝」的繁殖策略如何在獵食壓力下有效提高生存機率,說明即便個體脆弱,整體物種仍能藉由數量優勢繼續繁殖。
2025年5月托福機經真題考情回顧
托福閱讀
第一篇文章:地球與金星的氣候差異
(Climate Differences Between Earth and Venus)
- 距離太陽近的早期水資源消失:文章指出,金星因距離太陽更近,其表面接收到的太陽輻射比地球多,導致早期存在的水迅速蒸發(rapid evaporation),使金星最終失去了海洋,並失去了調節氣候的重要機制(important mechanism for regulating climate)。
第二篇文章:十七世紀英國殖民者在北美的農業與畜牧方式
(agricultural and Livestock Practices of 17th-Century British Colonists in North America)
- 殖民者的農業嘗試與挑戰:文章描述十七世紀英國殖民者在海灣附近種植菸草 (tobacco)並飼養牲畜,試圖複製英國本土的農業模式。然而,由於新大陸環境與資源的限制,這些傳統方法在實踐中遭遇了許多困難,尤其是糧食價格昂貴,影響了農牧業的發展。
托福聽力
▼ 校園對話 ▼
第一篇對話:學生與教授討論研究主題選擇及資訊真偽問題
學生向教授解釋自己上一堂課缺席的原因,並表示已透過其他方式補上課程內容。學生提到他在網路上看到一篇關於心理學的學術文章,內容談及一則都市傳說:某大學在建造圖書館時未考慮書籍重量,導致建築下陷(building subsidence)。教授告訴學生該故事已被證實為虛構,卻仍廣泛流傳。雙方討論即使訊息細節不精確,仍能被大量傳播。最後,教授詢問學生是否要更改報告主題,學生決定維持原先的「操縱變因 (manipulated variable)」主題。
第二篇對話:學生因實驗室鑰匙遺失擔心教授反應及討論即將舉行的hawk watch活動
一名學生告訴同伴自己弄丟了生物實驗室的鑰匙,擔心教授會生氣;但另一名學生安慰說,既然已經當了三年教授的學生,教授不會太介意。兩人接著談論下個月觀察猛禽的活動,其中一人表示不確定是否能參加,因為沒有車;另一人則說公寓會包車 (apartment-arranged shuttle service),大家應該能一起去。不過,那位學生又提到前一晚有一場音樂會,可能會影響第二天的活動。最後,兩人提到該音樂會是爵士樂團 (jazz band)的演出。
▼ 課堂演講 ▼
第一篇演講:利用地質線索推測古代地震事件的發生時間
(Using geological clues to estimate the timing of ancient earthquakes.)
教授介紹了一種地質學研究方法,透過分析地衣 (lichen)等植物的生長狀況來推測古代地震或其他地質事件的發生時間。當地震使岩石翻開後,特定種類的地衣會開始在岩石表面生長 (begin to grow on rock surfaces),因其生長緩慢且穩定 (slow and steady),科學家可藉由測量其大小估計岩石暴露於空氣(exposed to air)的時間。然而,這種方法存在問題:如果兩個地衣樣本生長過於接近,會被誤認為是一個個體,導致錯誤判斷;此外,地衣實際開始生長的時間點也難以確定。教授提及曾有研究利用此法重建地震時間,但因上述問題,其結論遭到質疑。
第二篇演講:生物共生關係
(Symbiosis in biology)
教授講解了一種特定樹木 (specific tree species)與一種螞蟻(稱為品種A)之間的共生關係。這種樹長有可供螞蟻居住的刺(this type of tree has thorns that provide shelter for ants),而品種A螞蟻具有強烈的攻擊性 (strong aggressiveness),可以保護樹木不被大象啃食 (gnawing)。大象因為被螞蟻攻擊皮膚薄弱的部位而無法啃食該樹。雖然有調查員曾質疑螞蟻對樹木生長的影響並非決定性,但後續研究發現若該樹沒有品種A螞蟻居住,會被另一種螞蟻(稱為品種B)取代,品種B會在樹上鑽洞 (boring holes),導致樹木死亡。結論是,只有品種A螞蟻的存在才能實現真正的互利共生,保護樹木生長。
第三篇演講:鼓勵學生社團參與校園永續與低碳項目
(Encouraging student clubs to participate in campus sustainability and low-carbon initiatives.)
演講中,教授鼓勵自行車俱樂部的學生,積極參與學校的永續與低碳環保活動。教授指出,該社團人數眾多,即使不是每位成員都有自行車,也能透過各種方式支持低碳生活與環保行動(low-carbon lifestyle and environmental initiatives)。學生則表示,由於是最後一年,時間較為緊張,可能較難全力參與。不過教授強調透過集體努力,學生社團能對校園永續發展產生正面影響,呼籲大家多參與相關活動,共同推動環保理念(promote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together)。
菁英線上英文課程
► https://www.language-center.com.tw/english-online/index.html
英語文法【魚骨拆解術】線上課程
► https://grammar.language-center.com.tw
菁英國際,讓人生開始不一樣
Website:https://www.language-center.com.tw/
Contact Us:0800-090-800
LINE Chat:https://lin.ee/Xa3SUnu